当前位置:汉字知识 |
编纂50年累计发行逾3000万 精品辞书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推出第6版 |
时间:2024/1/19 0:21:10 浏览量:331 |
随着社会发展变化,语言也一直在流动变化。尤其是当下数字技术飞速发展,辞书编纂也在努力求新求变。如何在新时代条件下,打造古代汉语精品辞书,也是相关专家、出版人关心的课题。
7月2日上午,“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编纂50年座谈会暨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第6版)、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》新书发布仪式”在成都举行。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谭景春,清华大学教授彭林,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启涛,北京一零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翔,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蒋绍愚等专家学者,以及来自四川省各地市初中、高中语文教研员,初中、高中一线语文教师参加本次活动,围绕古代汉语精品辞书编纂等话题展开研讨。在当日下午举行的“文言文教学与工具书使用”研讨会上,与会老师和教研员在听取了相关辞书的特色和学习功能介绍后,结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字词问题、文化知识困惑,以及如何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交流。
5次修订累计印刷近200次
由北京大学和商务印书馆的通力合作完成的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、辞书学理论和方法编纂而成的古代汉语字典,在汉语辞书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。1974年,在商务印书馆的支持下,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为主的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编写组成员集中到商务印书馆办公,开始正式的编纂工作。1975年,字典初稿完成。此后,编写者又用了将近三年时间,对初稿做了整理修改,并于1978年交稿。1979年,时值新中国成立30周年,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部字典。 从开始编纂至今,这部字典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。作为一部学术“大家”专门为我们“大家”学习古代汉语而编纂的工具书,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为学生及中等文化程度以上读者学习古代汉语,阅读古代文献,提升传统文化素养,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,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。在这50年里,这部字典进行了5次修订,累计印刷近200次,发行量逾3000万册。1995年,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荣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,这是业界对字典质量的高度肯定。 50年来,王力、岑麒祥、林焘、戴澧、唐作藩、蒋绍愚、张万起、徐敏霞、宋绍年、李树青、刘敏芝、袁健惠等学者,先后参与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的编纂和修订工作。据出版方介绍,字典初版的3000多字,是王力先生一个字一个字拍板定下来的,初稿的绝大部分条目也都经过王力先生审定。蒋绍愚先生全程参与字典的编纂和历次修订,并负责统稿。每一次修订,他都要审读全稿;每一句话、每一个字,甚至每一个标点,都经过了他的反复推敲。编写组兢兢业业,字斟句酌,精心打磨,使得字典质量不断提升,成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精品辞书。 50年来,商务印书馆一直在审读、编校、排版等各个环节全力投入,坚持深度参与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的修订出版工作。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第6版修订工作于2021年启动。商务印书馆委派骨干编辑担任责编,调用资深编辑审读全稿,安排核心校对员工参与校对。在编校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意见,多数被作者采纳。经过修订,第6版在科学性和实用性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。 走过半个世纪的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,陪伴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,成为学习古汉语的常备工具书,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在很多读者眼中,她是“手头最好的老师”、“我们眼中的宝藏”、“陪我最久、影响我最深的工具书”,“例句很精彩”,是“中学语文学习常备用书,至今仍收藏在家”。
为帮助读者通过对古代汉语的深入学习,全面、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,商务印书馆修订出版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第6版),同时和四川教育出版社联手编纂出版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》。
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》延续王力先生主编的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》的思想理念,参照已有的古代文化类辞书,结合当下中小学文言文学习要求,以辞条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做到了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统一。它是一部内容丰富、实用性强且适用对象广泛的工具书,对于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。 无论是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第6版)的修订工作,还是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》的编纂工作,都始终把提供多元化、多层次的文化价值,增强释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知识获得感作为重要目标。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第6版)对一些条目的释义进行了补充和完善,帮助读者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。如“褒”字条的“古国名”义项,增加了古褒国“在今陕西勉县东南”这一重要信息,方便读者进行古今对照考查。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》词条的编写,也十分注重突出文化性和故事性,使读者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轻松掌握古代文化知识。如“巷”字条的释文,征引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刘禹锡《乌衣巷》诗“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让寻常巷陌陡增文化魅力,又引述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典故,进一步增加了词条内容的故事性和趣味性。 蒋绍愚先生说:“语言是文化的载体,古代汉语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化。我们不能离开中国古代文化的背景来学习古代汉语。”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第6版)解释字词含义,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》介绍文化知识,两部辞书搭配使用,语词、百科兼备;从字词学习、语言表达等层面,进一步延展到古代文化知识的习得范畴;在现代语言学、辞书学、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框架下,将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,构建出一个基础而又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。
传承文化,服务教育
帮助学生无障碍地自主阅读古诗文
“新课标”指出,培育学生在语言、思维、审美、文化等方面的核心素养,是当前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。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第6版)和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》可以帮助学生在语言素养方面建构文言文基础知识体系,在思维素养方面提升自主阅读古诗文并从中汲取思想智慧的能力,在审美素养方面增进对传统文化美学价值的理解。
作为学生课程学习时配套使用的工具书,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第6版)和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》坚持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,始终紧贴中小学课程教学需求,力争把“传承文化,服务教育”的宗旨精准落实到每一个条目上。 在“收条”方面,两本辞书都充分考虑中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涵盖的范围,让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,可以在两本辞书中得到圆满的解答。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第6版)详解古汉语常用字8000多个,全面覆盖了中学阶段要求掌握的文言文用字;有这8000多字备查,可以帮助学生无障碍地自主阅读古诗文。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》精心编选4300条辞目,并将其分门别类,概括为16大类,涵盖中小学各种教材和基础阅读书目中的传统文化经典,囊括了中小学阶段学生需要了解的各类古代文化常识,十分契合中小学语文、历史、地理等学科的教学需求。 在“注音释义”方面,则尽力满足学生获取疑难字词解释的需要,力求把课文中用到的字词音义在书中收录得相对齐备,没有重大遗漏。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第6版)根据中小学教材的实际情况,增加了将近1300条必要、常用的音项和义项。如“邻”字条依据高中语文课文《烛之武退秦师》“邻之厚,君之薄也”(出自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)的书证,增加了对应的“邻居,邻国”义项。对一些疑难字词,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》还贴心地添加了拼音,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。如“腊”字条加注拼音xī,指示此处为“风干的肉”义的“腊”,有别于读là的“腊祭”义的“腊(臘)”。
在“举例”方面,尽量选用课文中的名句作为书证,使词条内容不仅生动鲜活,而且读来朗朗上口。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第6版)的举例紧扣教材篇目,中学必背古诗文篇目在释文中高频出现,佳句名言俯拾皆是,如庄子的《逍遥游》出现62次,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引用28次,北朝民歌《木兰诗》举例24次。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》也非常注重对教材名篇名句的引用,如“大巴山”条引用初中语文课文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开篇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”的诗句,生动阐释了巴山蜀水的迢遥偏远、出入艰难。
|